7月12—14日,“第六屆南農豬業大會暨2022鐘山豬業展覽會”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行,由江蘇生豬產業技術體系組織策劃的全國生豬體系首席鐘山論壇同步進行。針對當前養豬業面臨的智慧養豬、區域聯合育種、豬周期等熱點話題,來自全國多個省份的生豬產業首席專家、頭部企業代表等建言獻策,共謀養豬業健康高效發展。
2021年江蘇畜牧業產值達1200多億元,其中養豬業占40%左右,產值達480多億元。江蘇是東部沿海地區的生豬養殖大省,未來,我們該如何養豬?
智能化是大勢所趨
近年來,中國養豬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會上多位專家表示,我國養殖業正在從傳統養殖模式走向智能化養殖模式,智能化數字化是生豬養殖產業的發展方向。
“到目前為止,部分中小型豬場不敢養豬,原因之一是擔心疫病,怕生物安全做不好?!睍?,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智能化養殖崗位專家單虎教授表示,團隊打造的智能化養豬全屋體系整場方案,將豬場的生產區、生活辦公區、洗消區、倉庫區等“一網打盡”,通過智慧化手段防控疫病?!爸悄芑⒉坏扔诎嘿F,關鍵是簡潔實用,我們在山東的一個小型豬場,智能化裝備不到2萬元。在這里,每頭豬是否打過疫苗在手機APP一目了然;每個區都有人臉識別,各區人員不會亂走帶來生物安全隱患?!?/p>
會上,江蘇生豬體系智能控制崗崗位專家、江蘇智慧牧業裝備創新中心主任沈明霞帶來的智慧化方案引發大家關注。她介紹,豬場中最重要但也最難管理的環節就是母豬分娩。為解決這個難題,中心團隊通過對豬生長各個環節的研究,從母豬的分娩到小豬斷奶,均可通過產房分娩舍的智能管控系統精確采集豬的行為信息,再經人工智能分析,實時調整豬舍狀態。
沈明霞告訴記者,很多母豬是半夜分娩,人工不停巡視非常辛苦。這個系統通過采集分析母豬姿態轉換頻率、飲食飲水變化以及叫聲等多種信息,可以提前4—6小時進行分娩預警,讓飼養員早做準備。另外,母豬產仔后,面對母豬怕熱小豬怕冷的尷尬局面,智能豬舍通過負壓調控濕簾加風機,調控整體環境的同時對小豬局部保溫。目前,該系統已經在江蘇的5個大型豬場投入使用。
雖然已有不少探索,但是業內專家認為,生豬養殖產業的智能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據我了解,在安徽,養殖業方面的智能裝備企業至少有20家,系統平臺企業有8—10家?!卑不帐∩i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殷宗俊教授表示,現在智能化畜牧業剛剛興起,但最大難題是不同企業的裝備、系統不兼容,一個養殖場的裝備、系統等來自七八家企業,但彼此端口不通,要實現智能化管理、數字資產的串聯非常難,這不僅讓豬場的數字資產難以摸清,也不利于政府獲取養豬信息。
會上,不少專家提出,當下很多智能裝備研發時對豬本身研究不深,都是用工廠化手段來解決豬場的問題,實際效果不佳。實際上,智慧化首先是學習,就是要把人類對這個領域的認知,通過數學語言表達出來,然后讓計算機模仿,才能做出實用的智能化裝備。
合力打造高質量的“豬芯片”
在養豬從業者的眼中,種豬育種堪稱“豬芯片”。如何打造高質量的“豬芯片”?
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陳瑤生說,近10年來,全國年均進口種豬不到1萬頭,占核心育種群更新比例不足10%。事實上,發達國家間都在進行品種交流,這是國際慣常做法。自上世紀80年代引進瘦肉型種豬以來,我國實施了本土化選育,保障了近90%的生豬種源供給。目前,我國種豬供給立足國內是有保障的。但是,規范的系統選育比國外晚了近50年,飼料轉化率等與發達國家有10%至30%的差距??梢?,適當引種有利于國內種業加快追趕,完全不引種也可以,但會影響效率。
良種是提高生豬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南京農業大學副教授李平華介紹,我國培育的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商品用本土化瘦肉型種豬很少,種豬曾經一度處于“引種—維持—退化—再引種”的不良循環中。幸運的是,我國具有世界上最豐富的豬種資源,并且很多地方豬種具有繁殖力高,抗逆性強,對周圍環境高度適應等特點,比如江蘇太湖流域的二花臉豬、梅山豬等都具有產仔數高、耐粗飼、肉質好等優秀的種質資源特性,是我國本土化良種培育的基石。
李平華認為,當下需要根據國情,制定瘦肉型豬種的本土化選育目標,圍繞育種目標,一方面持續踏實準確地做好種豬的性能測定,數據記錄分析;另一方面積極通過高??蒲性核c育種企業合作,通過轉化高?;蚪M育種、基因編輯育種等新技術,提高育種的準確性,加快育種進展;此外,可以通過區域聯合育種,將多個育種企業組織在一起聯合育種,通過精液交流,加快優質公豬基因傳遞,實現群體性能提升。
“大家對育種有一種認識誤區,以為育種工作就是培育新的品種,其實純種選育才是育種工作的主要內容,是為了一代一代的性能更優?!鄙綎|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張勤談道,當前所說的“豬芯片”,指的也是純種種豬的選育工作。
育種為什么這么難?張勤舉了個例子。比如,長白豬的體型在過去的100多年里發生了很大變化,在1902年的時候與野豬很像,到上世紀50年代就是明顯的脂肪型體型豬,現在的長白豬已是瘦肉型豬了,而這種變化只能通過不斷地選擇、通過育種來實現。100多年來,通過育種,長白豬的日增重提高了200%,產仔數增加了50%,料重比降低了40%,背膘脂肪下降了25%,但是如果單看每一年變化很小,這也是育種工作的一個特點,非常具有累積性。育種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影響動物性能的主要因素是遺傳和環境決定的,而遺傳的因素占40%以上。
防止豬價大起大落
生豬,一頭連著消費者,一頭連著養殖戶。由2019年全國生豬產能一度嚴重滑坡、豬價大幅上漲,到2021年6月全國生豬生產恢復到正常年份水平,再到隨后豬肉市場出現階段性過剩、價格快速回落,及至今年4、5月份過剩才有所緩解,三年多來的市場起伏,足見將政策調控與市場調節有機結合,從根本上熨平豬周期波動問題,依舊任重道遠。
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總畜牧獸醫師袁日進在會上介紹,江蘇把穩種豬作為定海神針、穩大縣作為基本盤、穩規模作為壓艙石,分級建立生豬產能調控基地,確保能繁母豬存欄量和規模豬場數量兩條底線,使得生豬不能成為“飛豬”,緊盯能繁母豬存欄和規模豬場保有量目標,強化政策扶持,強化產能穩固,強化監測預警,切實穩定生豬生產,防止大起大落。
如何讓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肉價不再坐“過山車”?江蘇省生豬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黃瑞華教授認為,養殖企業要適度規模、優化環境、改善流程、保障健康、提高效率,實現相對穩產穩供。此外,屠宰企業要未雨綢繆,與養殖企業締結聯盟,建立良好的長期合作、互惠互利的關系,建立一定的緩沖機制。
當前,在生豬產能調控、豬肉收儲提升、消費回暖等多因素協同作用下,生豬價格連續上漲,市場普遍認為生豬養殖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會議期間,記者發現,不少養豬“老手”們在不斷提醒:不要盲目擴張,要注意適度規模。
“企業不要盲目擴張,要注意企業規模與管控能力的匹配,如果匹配不了,則非常危險?!碧彀钍称饭煞萦邢薰径麻L張邦輝反思,盲目的激進擴張,讓天邦在2021年虧了40多億元。當規模迅速擴張后,如果沒有合格的生產隊伍與之相匹配,加上疫病管控不力、生產效能低,導致生產成本遠高于正常水平,那么只會養得越多,虧得越多。
交了“學費”后,張邦輝認為,卓越的成本管理是一個生豬養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提高欄位效率”至關重要。所謂欄位效率,就是一個母豬的欄位一年能提供多少頭斷奶仔豬,一個育肥豬的欄位一年能提供多少頭肥豬,這簡單的欄位效率,卻對良種繁育、飼料營養、疫病防控、精細管理都提出了卓越成本控制的高水平要求,也是我國走向養豬強國的瓶頸所在。
“不少企業目前面臨‘四高’,即產能目標高,人員成本高,生產成本高,資產負債高?!卑赁r集團養豬產業生產總部總裁吳俊表示,很多企業實際上還在低水平發展,回看這幾年快速發展的不少豬場,很多配套不足,生產效率不高,具備綜合管理能力的企業其實不多。農業講究合理規模和精細化管理,養豬企業自身管控能力非常重要,而這需要長期積累。他提醒,“要冷靜面對近期的漲價,大部分大型豬企還處在虧損狀態,頭部企業日子也并不好過。長期看,養豬不可能暴利,要有只分一杯羹的心態?!?/p>
本報記者 許海燕 實習生 漆致遠